在日據時代東海岸的水璉村與縱谷地區壽豐鄉的米棧村,兩地沒有可直接聯絡的道路,只能靠著挑夫會把鹽巴、奶粉、香煙、酒等物資,以人力挑運方式運到海邊的水璉部落,再向部落居民收購玉米、小米等農作物,以及香茅油後回到米棧。先人翻山越嶺的辛勞成果,造就兩地的交易,也讓「米棧」地名由此而生。
交通便利後,古道失去功能,米棧社區居民為找回米棧特有的文化和歷史,發起村民整理步道的運動,採用生態工法,就地取材,在入口處搭設竹棧道,並建造與環境形象相結合的古道入口意象,搭設沿途的竹木護欄設施以九芎、合歡等樹木進行打樁編柵,路面以自然的泥面呈現,在突升的路段修築土梯,以及在邊坡以石頭堆置導水道。
古道全長一千七百公尺,整趟路走完大約要四十五分鐘到一個半小時,要是有專業的導覽人員解說,一路上的自然生態相當豐富九芎、相思樹、野生刺五加、昭和草、月桃、蕨類、姑婆芋等植物在面前展開;耳朵還能聽到烏頭翁、山紅頭等鳥類叫聲;要是晚上,還能在步道入口處觀察到貢德氏赤蛙、澤蛙、拉都氏赤蛙、黑眶蟾蜍、小雨蛙、褐樹蛙、日本樹蛙、腹斑蛙、莫氏樹蛙等數10種青蛙,可說是從白天到晚上,米棧部落的生態圈都熱鬧非凡。
在日據時代東海岸的水璉村與縱谷地區壽豐鄉的米棧村,兩地沒有可直接聯絡的道路,只能靠著挑夫會把鹽巴、奶粉、香煙、酒等物資,以人力挑運方式運到海邊的水璉部落,再向部落居民收購玉米、小米等農作物,以及香茅油後回到米棧。先人翻山越嶺的辛勞成果,造就兩地的交易,也讓「米棧」地名由此而生。
交通便利後,古道失去功能,米棧社區居民為找回米棧特有的文化和歷史,發起村民整理步道的運動,採用生態工法,就地取材,在入口處搭設竹棧道,並建造與環境形象相結合的古道入口意象,搭設沿途的竹木護欄設施以九芎、合歡等樹木進行打樁編柵,路面以自然的泥面呈現,在突升的路段修築土梯,以及在邊坡以石頭堆置導水道。
古道全長一千七百公尺,整趟路走完大約要四十五分鐘到一個半小時,要是有專業的導覽人員解說,一路上的自然生態相當豐富九芎、相思樹、野生刺五加、昭和草、月桃、蕨類、姑婆芋等植物在面前展開;耳朵還能聽到烏頭翁、山紅頭等鳥類叫聲;要是晚上,還能在步道入口處觀察到貢德氏赤蛙、澤蛙、拉都氏赤蛙、黑眶蟾蜍、小雨蛙、褐樹蛙、日本樹蛙、腹斑蛙、莫氏樹蛙等數10種青蛙,可說是從白天到晚上,米棧部落的生態圈都熱鬧非凡。